Facebook Pixel Facebook Pixel

未來怎麼看醫生?5大智慧醫療大整合

2019-07-05
財訊雙週刊/洪綾襄、孫蓉萍
未來怎麼看醫生?5大智慧醫療大整合
圖片來源 : pixabay
【SmartM解讀】從搭上救護車的那一刻,你的所有生理數據都已經傳遞給醫生,在雲端安排手術室、聯絡相關科室、過往病例、過敏藥物......醫療服務,從踏進醫院前就已經開始。物聯網中被大大看好的除了工業,其次就是醫療。從本文一窺台灣醫界如何將醫療與物聯網結合,領先全球。
 
有沒有過被救護車十萬火急地送到急診室,卻在檢傷區苦等交接、等處置、等病床?或是在住院期間昏沉沉地總搞不清楚東西南北、什麼時候該做什麼檢查,苦等不到醫師巡房、又不好意思一直去問護理師?如果有了智慧醫療科技輔助,這一切會變得不一樣。
專攻急重症資訊監控的慧德科技,兩年多前協助台北市政府高級救護隊開發出緊急醫療救護系統iEMS,透過行動網路直接與各區急診室串接,病患上車、貼上電極,生理資訊和12導程心電圖數據,就會立即傳送到後送醫院急診室,讓急診醫師判讀,在病患到院前就能聯絡相關科室、安排手術,大幅縮短搶救時間,提高急診運作效率。
 
彰化基督教醫院從5年前動員全體系醫院導入智慧醫療,陸續與研華、宏碁、慧誠智醫等科技廠商合作,真正全面落實智慧醫院。現在不用怕在如迷宮般的醫院迷路了,因為有機器人可以幫忙帶路;床邊的平板也不只是讓你看電視,由於所有儀器設備都聯網了,所以你做的所有量測數據都會直接匯入系統,病友隨時都可查詢自己的生理資訊和檢查排程,不再無所適從。
未來怎麼看醫生?5大智慧醫療大整合
▲有機器人代勞指路,住院病患與家屬就不怕迷路,護理師也節省了很多說明衛教的時間。(圖/陳俊松攝)

量測數據聯網 降低出錯率

彰基護理部主任張淑真說,現在護理師不須在病床和護理站之間疲於奔命,數據直接匯入,降低人為抄寫錯誤的機率,省下不少重複性說明、衛教的時間。
世界各國為解決醫護人力短缺以及高齡化浪潮,紛紛將醫療結合科技,以資訊通訊技術開發數位化、行動化與智慧化的創新醫材,以期提升醫院營運效率與醫療品質,進而延伸醫療的覆蓋率。根據國際產業顧問公司佛利斯特.蘇利文(Frost & Sullivan)報告,智慧醫院商機在物聯網中排名第2,僅次於工業物聯網,到了2025年,市場規模將來到1600億美元,醫療數據的資料分析與雲端運算的商機就超過380億美元,若再結合人工智慧與認知運算技術,預估在2025年可為醫療保健產業節省超過1500億美元。
未來怎麼看醫生?5大智慧醫療大整合
 
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科技產業資訊室分析,國際上發展智慧醫療有5大發展主軸,分別為遠距醫療(telemedicine)、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機器人(robotics)、物聯網和穿戴式裝置(IoT and wearables)、區塊鏈(blockchain),世界各國都以此為基礎發展更多新應用。

法條鬆綁 開放資料互通 

台灣臨床醫療舉世聞名,資訊與通訊產業也首屈一指,具備發展智慧醫療的所有優勢。華碩、友達早就將旗下醫療照護事業獨立成子公司,廣達近年也從工業雲端跨足智慧醫療,也發展自家醫材品牌QOCA,廣達董事長林百里更常親赴醫院與院長溝通,而花了10年籌備、去年12月中,由鴻海總裁郭台銘捐贈150億元成立的台大癌醫中心也即將落成。
未來怎麼看醫生?5大智慧醫療大整合
▲妻子與弟弟都因癌症過世,10 年前台灣首富郭台銘就矢言打造採納最先進醫療技術的癌醫中心,今年終將啟用。(圖/吳尚哲攝)
尤其,去年醫事司修改《醫師法》、《醫療法》、並將《醫療器材法》專法化從《藥事法》獨立,許多過去被限制的業務,不再綁手綁腳。此外,今年健保署也上架了5大雲端業務,開放資料庫與各醫院連結互通,都可應用延伸。
為了讓醫院與廠商更清楚彼此的需求,加速推動智慧醫療進展,今年3月底的智慧城市展上便發表了智慧醫療創新整合(HST)平台,這是醫策會從每年智慧醫院評比中,甄選出具有商品化潛力的產品,類別上以優化門急診服務和行政管理的產品最多,占比均超過20%,其次則是住院服務、教學研究雲端平台、環境管理和社區健康。目前醫策會也已頒發智慧醫院全機構認證給六家醫院,分別為林口長庚、台中榮總、中國醫學大學附醫、台北馬偕、高雄長庚及員林基督教醫院。
工研院電光所所長吳志毅觀察到,要體現智慧醫院,有沒有AI演算法、有沒有砸幾10億元買設備倒是其次,最重要的是讓萬物聯網,設備可以用數據對話,才能激發更多應用。
今年電光所與有51年歷史的彰化醫院合作智慧醫療專案就發現,洗腎中心有最新的血液透析設備,也有10年前做的護理系統、20年前的血壓機,數據無法對接。因此與其想辦法從機器裡匯出數據,還不如利用攝影機從外部對著螢幕拍照,再用AI影像自動辨識畫面,就能迅速擷取出數據,把儀器串連起來。
先前電光所與彰基合作的專案,則是利用可見光做儀器定位,護理人員在交班盤點器材時,與護理資訊系統連結的LED通訊系統會把光點打在儀器該有的位置,讓醫護人員減輕了不少負擔。「技術層次不高,但把各系統串接好後,就能以最少的成本,幫每個護理站每月節省8~12天人次,」吳志毅說。
此外,奇美醫院的醫病共享平台SDM之所以獲獎連連,也是做到只要用手機或電腦掃QR Code,就能登入平台,儘管介面很陽春,但方便病人與天邊孝子,和醫師、社工師、護理師隨時溝通,現已成功導入婦產科、癌症中心、護理部等多部門實務應用。
流程優化之外,醫界也積極將資訊科技應用於臨床。去年創院40週年的長庚體系,就鎖定醫院病歷改造、醫師臨床決策輔助系統、智慧化醫療、大數據應用中心等4大重點發展智慧醫療,近期推出衛教機器人「多莉」,讓病人在就診前就可透過和機器人對話來瞭解自身病情,獲得更多衛教資訊。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眼科視網膜科主任黃奕修指出,愈多人問多莉,它就愈聰明,而且它背後還串接了視網膜影像AI輔助系統,能從問答中探查計算出糖尿病患者罹患黃斑部病變(DME)的風險值,讓醫師和病患能及早發現和追蹤病情。「這個系統匯集了數百名糖尿病患者的治療回饋資料,歷時5~10年開發,上線3個月已服務上百名患者,風評都很好。」黃奕修說。
未來怎麼看醫生?5大智慧醫療大整合

醫務流程 資安要求嚴格

當然,發展智慧醫療仍有許多問題需要克服,主要還是來醫療院所與廠商間的磨合。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執行長王拔群指出,很多廠商想踏入醫療,技術都沒問題,但要串到醫院醫務流程裡,難度就出現了。慧德科技總經理李慧鈴觀察,醫院系統很複雜,有門診急診掛號系統、醫療資訊系統HIS、護理資訊系統NIS、床邊照護系統PIT,表單的E-Form等,要做到醫療臨床等級,資訊安全性要求更高,產品都得通過ISO認證和國內外食藥署FDA審查,也要申請專利。
即將於7月開幕的台大癌醫中心院長鄭安理就表示,「我對癌症醫院相當堅持的是,不希望病人進到醫院,看到的都是冰冷的儀器,我們絕不炫耀科技,但是科技必須無時不在服務裡,病人只要進到醫院,就會感受到科技帶來的便利。」
相較於改善流程,鄭安理更關心資訊科技應用於臨床醫學診斷上的瓶頸。他表示,過去很多廠商找醫院合作,都是想利用醫院的數據來訓練他們的AI演算法,但做完後才發現賣不了錢,「因為他們沒讀到醫師的心。」曾有廠商想利用演算法分析肺部CT(電腦斷層)影像,若拍攝到腫瘤,系統透過大數據分析與深度學習,就可推估多少比例是良性的、多少比例要開刀切除?準確率能從人工判斷的7成提高到8成。
但只是從7成提高到8成,醫師聽了都打呵欠。他坦言,機器不知道的是,台灣40歲以上的人有1/5都有腫塊,只是大部分是良性,「這是病人切身相關的事,準確度沒有9成5以上,我們不會降低要求。」

機器只是輔助 產學須磨合

國外在智慧醫療臨床應用上也面臨瓶頸。去年IBM的華生健康部門(Watson Health Division)傳出裁員超過5成,今年也宣布停止利用華生發展新藥開發。所以鄭安理認為,現階段的臨床診察還是得由人做決定,機器只要做好輔助或是最簡單的描述,就可以幫醫師省下不少判讀的時間,這是產學必須持續溝通的部分。
然而,醫療智慧化是趨勢,是人類的福祉,也可能帶來衝擊。彰基院長陳穆寬指出,的確,病理科、放射科、皮膚科等醫師很可能會取代,因為Google讀視網膜病變、皮膚癌的病理切片,讀得比人又快又準確,但醫療智慧化還是得走下去,「台灣場域很小,智慧醫療是要大數據,不斷驗證深度學習,才能提高精準度,要是我們還在分山頭,無法整合,很快就會被鄰國超越。」
 
延伸閱讀
本文出處
【超過300本影音說書陪你成就更好的自己】讓大大學院與你共讀,幫助「沒時間讀書」、「讀書速度很慢」、「讀完就忘記」、「抓不到重點」的你,利用18分鐘領略閱讀的樂趣,吸收並帶走鮮明觀點,真正讓知識內涵融會於日常生活。立即點擊加入
大大讀書|全台最大線上影音說書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來信投稿、洽談文章授權。

關注職場最新趨勢,為知識學習創造最佳環境

大大學院「全台最大影音說書.知識學習平台」,致力於推廣終生學習、培養職場人士的閱讀習慣。

按讚、追蹤「大大學院」Facebook粉絲團,每天更新最新職場趨勢文章,帶你掌握關鍵資訊。

加入「大大學院|職場趨勢新觀點」,最新、最實用的職場課程都在這,學習資訊不漏接!請用手機點擊「加入Line好友」連結,或是掃描QR Code加入。

處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