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Facebook Pixel

每天「忙得要死」反而活得更久?當你閒得發慌才是真正「要命」!

2020-04-10
創新拿鐵/Hayden
每天「忙得要死」反而活得更久?當你閒得發慌才是真正「要命」!
圖片來源 : 創新拿鐵
【SmartM解讀】你想幾歲退休呢?相信不少上班族都想盡早退休,盡情享受無拘無束的生活,但本文將告訴你,「忙得要死」不會真累死,「閑得發慌」才真的會要命?想要延年,你該做的並不是退休,而是找到你「有意義」的工作!
  上班族常覺得自己「忙得要死」,因此都想提早退休,過著閑雲野鶴的生活。但科學家Daniel Levitin勸我們,如果想活得久一點,千萬別提早退休。因為「忙得要死」不會真累死,「閑得發慌」才真的會要命。

 

 

創新點:保持忙碌是滿意生活及長壽的關鍵

  本文3大重點:1. 人生中最重要的兩件事,是擁有愛和有意義的工作。2.「保持忙碌」及「樂於接受新觀念」是變年輕的秘訣。3. 生活縮小或擴展的程度和自己的勇氣有關 

 

1. 人生中最重要的兩件事,是擁有愛和有意義的工作

  Daniel J. Levitin博士是美國舊金山凱基大學(KGI)密涅瓦學校(Minerva Schools)的藝術和人文學科創始院長,麥吉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心理學和神經科學名譽教授。他同時也是《This Is Your Brain on Music》,《The World in Six Songs》和《The Organized Mind》等書的作者。

  Levitin博士指出,忙碌時人處於心無旁騖,專心致志的狀態,身心比閑暇時更容易達到充實及有成就的感覺,因此「保持忙碌」是讓人過著滿意生活及長壽的關鍵。人一旦空閒,難免胡思亂想。當思維遊蕩時,會傾向想起擔憂,焦慮和遺憾等不愉快的事情,大大降低幸福感,因此保持忙碌才會讓我們振作精神。

  而讓自己忙碌的最好方法就是「工作」。工作除了有收入外,也會令人無法隨心所欲的偷懶,較容易保持規律的作息。根據統計,有25%至40%的人在退休後會再選擇投入職場,原因大都不是為了錢,而是想重拾生活方向,增加與人的互動。

  人際關係及社會參與是過著滿意生活的前提,而離群索居及孤芳自賞則容易令人陷入悲觀。心理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曾說,人生中最重要的兩件事,是擁有愛和有意義的工作。所以我們要追求的,不是瑣碎的活動,而是有意義的工作,讓工作維持我們的人際關係及社會參與感。(同場加映:越追求快樂,越不快樂!擺脫惡性循環的方法:尋找人生的「四大支柱」

 

(圖片來源:Yahoo Lifestyle

 

 

2.「保持忙碌」及「樂於接受新觀念」是變年輕的秘訣

  Levitin博士採訪了許多七十歲至一百歲卻仍在工作的人,以瞭解他們不想退休的原因,以及忙碌是否有助於提升他們的生活滿意度。

  例如現年78歲的Lamont Dozier是美國密西根州底特律人,他21歳時便與唱片公司簽約,成為唱片製作人及詞曲創作者。27歲時Lamont離開唱片公司與朋友成立音樂團體,31歲時他選擇單飛開始發展個人事業,陸續發表過《Trying to Hold on to My Woman》及《Fish Ain’t Bitin’》等歌曲,贏得當時的「告示牌(Billboard)」音樂排行榜最佳新進藝人獎。

  後來Lamont陸續拿過14次Billboard熱門歌曲排行榜冠軍,成為60年代節奏藍調(R&B)和靈魂音樂的典範。他在年輕時就嶄露頭角名利雙收,但卻不選擇提早退休,而是不斷的創作演出,到了61歲時還以一張《Lamont Dozier…An American Original》的專輯,獲得「葛萊美(Grammy)」獎最佳傳統R&B聲樂專輯的提名。

  Lamont Dozier即使到了78歲,仍然每天早上起床後便開始寫一兩個小時的歌曲,累積一生創作超過500首歌曲。他說持續創作是老天爺還讓他存在的原因,忙碌不但沒有讓他累死,反而還讓他活得非常有意義。

 

 

 

(Lamont Dozier – Why can’t we be lovers)

 

  還有現年99歲的George Shultz,他22歲時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然後在二次大戰期間服役於海軍陸戰隊擔任上尉。戰後Shultz繼續求學,於29歲獲得麻省理工學院(MIT)工業經濟學博士學位,於是在MIT和芝加哥大學教授經濟學,37歲就成為芝加哥大學商學院的院長。

  hultz在1968年至1989年期間,先後經三位美國總統指派,擔任過勞工部長、財政部長和國務卿。他在離開公職時已經69歲了,但仍沒有選擇退休,而是到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Hoover Institution)擔任研究員。

  史丹佛大學在2016年的校刋中,形容Shultz就像是牛頓「慣性定律」(運動中的物體傾向於一直保持運動)的人類化身,當時他已經96歲了,仍有著驚人的活動力,並致力於公共政策的研究。史丹佛大學前校長Gerhard Casper幽默的說,Shultz是他所認識的人中,唯一一位仍不斷在變「年輕」的人,而「保持忙碌」及「樂於接受新觀念」是Shultz變年輕的秘訣。

 

George Shultz(圖片來源:Stanford Magazine

 

3. 生活縮小或擴展的程度和自己的勇氣有關

  如果你到了一定年齡之後真的無法繼續工作,或是找不到有人想雇用你了,那麼Levitin博士建議你還是可以積極從事有意義的工作並繼續保持忙碌,那就是做志工。

  在美國,有一個由聯邦政府出資辦理的「啟蒙方案 (Head Start Program)」,讓年長者到弱勢家庭裡陪他們的孩子一起讀書,Levitin博士的祖母就在裡面當志工;另外「美國退休人員協會 (AARP)」有一個名為「體驗團(Experience Corps)」的計劃,讓年長者成為公立學校內弱勢家庭兒童的輔導人。這些輔導方案及計劃提高了孩子們的讀寫能力、考試成績及改善了他們的課堂和社交行為,對孩子們產生了正面影響,同時也讓年長志工們獲得了正向回饋。

  在一項對年長志工的研究中顯示,年長志工的成就感比不做志工的一般年長者高,而且大腦中和記憶有關的「海馬迴(Hippocampus)」及和認知有關的「皮層(Cortex)」的體積也增加了,而一般年長者的大腦體積則逐漸減少。尤其男性志工在從事了兩年的志工服務後衰老情形大為改善,進步情形更為顯著。所以對大腦而言,體積的縮小或擴展和我們所做的事情及所帶來的成就感有關。正如美國新婦女運動領袖,同時也以勇於追求生命而聞名的作家Anais Nin 所說:「生活縮小或擴展的程度和自己的勇氣有關」。

  而對於不同的人,這種勇氣和生活的擴展可以透過多種方式實現。例如參加Coursera或Khan Academy的線上課程,或在臺灣可以參加社區大學的課程等,除了增加知識,還能培養興趣及人際關係。但不要只是獨自學習而己,這樣僅能保持頭腦靈活,對生活的擴展幫助不大。記得要和其他同學保持互動,時常討論所學內容。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如果能透過不斷的學習與人際互動,增進自己的身心健康,則更能讓你達到「學到老,活到老」的正向結果。(同場加映:成功最重要的關鍵:「差異化」!這兩家上億美元線上教育平台,教我們如何找出產品和顧客的獨特定位

  或者你也可以加入讀書會,組一個時事討論小組,在醫院、教堂做志工,或在學校廚房裡幫忙打菜端湯等,都能擴展生活,讓人生更為充實有趣。所以下次看到別人提早退休時千萬不用羡慕,而是要慶幸自己還有事情忙碌,能專注當下,沒時間胡思亂想,結果反而能活得更健康也更久。

 

(圖片來源:IDEAS

 

 

訂閱《王文華談創新》音檔,聽王文華分析如何把企業的創新做法,應用在個人的職場與生活

新文章不漏看!歡迎加入《創新拿鐵 Telegram 好友》!

免費訂閱《創新拿鐵一週好文回顧》,每週六收到當週文章的連結

 

推薦閱讀:

1. 越追求快樂,越不快樂!擺脫惡性循環的方法:尋找人生的「四大支柱」

2. 成功最重要的關鍵:「差異化」!這兩家上億美元線上教育平台,教我們如何找出產品和顧客的獨特定位

3. 作業寫不出來又找不到人問怎麼辦?這間波蘭公司集結全世界的腦力一起幫你完成!

 

參考資料:

1. What is the ideal age to retire? Never, according to a neuroscientist

2. A Wandering Mind Is an Unhappy Mind

3. Lamont Dozier Biography

4. Impact of the Baltimore Experience Corps Trial on cortical and hippocampal volumes

 

 

本文出處

「忙得要死」反而活得更久?專家告訴我們,保持忙碌是長壽秘訣!

【超過300本影音說書陪你成就更好的自己】讓大大學院與你共讀,幫助「沒時間讀書」、「讀書速度很慢」、「讀完就忘記」、「抓不到重點」的你,利用18分鐘領略閱讀的樂趣,吸收並帶走鮮明觀點,真正讓知識內涵融會於日常生活。立即點擊加入
大大讀書|全台最大線上影音說書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來信投稿、洽談文章授權。

關注職場最新趨勢,為知識學習創造最佳環境

大大學院「全台最大影音說書.知識學習平台」,致力於推廣終生學習、培養職場人士的閱讀習慣。

按讚、追蹤「大大學院」Facebook粉絲團,每天更新最新職場趨勢文章,帶你掌握關鍵資訊。

加入「大大學院|職場趨勢新觀點」,最新、最實用的職場課程都在這,學習資訊不漏接!請用手機點擊「加入Line好友」連結,或是掃描QR Code加入。

處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