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Facebook Pixel

美國製造回流,工作卻回不去了》機器人,才是經濟復興的新巨星

2016-12-20
財訊雙週刊
美國製造回流,工作卻回不去了》機器人,才是經濟復興的新巨星
在美國紐約州水牛城城中區的一家工廠裡,機器人正在混亂中建立秩序──它從扭曲成一團的金屬中,一次挑出幾個卡車車門的鉸鏈零件放到傳輸帶上;然後,再依電腦程式所指示的,瞬間一個一個挑揀出來,將其準確歸位。
這台機器人的主人是水牛城製造廠(Buffalo Manufacturing Works),負責人烏伯里奇(Michael Ulbrich)說:「對人而言,隨機性取放工作易如反掌,但對機器人並不簡單。」這種可以自動分辨鉸鏈的機器人,使用高顯像攝影機和精密的軟體程式處理工作,只把最後端的工作留給人工。是的,機器人取代在卡車零組件工廠的員工,但工廠能不被淘汰,還有生意做,靠的正是它們。
機器人是美國製造業復興的新星與利器。在紐約州政府背書下,它的首要任務是協助地方的工廠研發出新的產品和過程,讓美國製造業能從全球激烈競爭的市場中,贏回生意機會。烏伯里奇說:「中小企業現在比以前更容易引進機器人,也讓廠商更快獲利。自動化讓廠家成長、獲利,也創造就業機會。」

工廠自動化,生產量創新高

工廠出走、美國工業凋萎,是這次美國總統大選的中心議題。新總統川普聲稱,不公平貿易使得就業機會流向墨西哥與中國,這個說法讓他在鋼鐵工業心臟區的威斯康辛、密西根、俄亥俄和賓州選戰大捷。他更宣布上任後要啟動「百日革新」,讓下一代的生產與創新在這些州重演。
川普放出的信息確實有號召力,理由非常明顯:自2000年以來,美國已經流失了500萬份工作,是勞動力的30%;而這只是故事的一半,美國製造業在國內生產毛額(GDP)占比下挫,但工廠的生產卻不斷增加,今年還創新高。官方數字顯示,第3季產量比2007至2009年的衰退期低點上彈了32%。
德勤顧問公司副總裁吉菲(Craig Giffi)說:「10年前,人們說美國會在製造業完全敗退,看來並非如此。隨著製造業日益精密化,把更多生產搬回已開發經濟體,已不再是紙上談兵。」數據顯示,美國的生產力近年成長非常緩慢,顯示製造產業科技停滯不前,但廠商表示,進展比數據資料所顯示得多。波士頓諮詢公司董事總經理瑟金(Hal Sirkin)說:「當經濟成長率只有1%時,看到的就是生產增長遲緩;但我真的認為,美國製造業已經捲土重來了。」
在水牛城等地,有證據顯示,美國製造業的未來一片光明,只是它光明的前途不包括幾百萬就業機會。有26萬人口居住的水牛城,從19到20世紀中葉都是製造重鎮。水牛城的柯蒂斯─萊特( Curtiss-Wright)公司曾是全球最大的飛機製造廠,但在噴射機時代卻未能與時俱進,其他產業也在全球化競爭和各項產業技術革新下受打擊。1969年,水牛城一帶的製造業就業人口超過18萬,波士頓如今雖仍有一蓬勃的產業雇用大約5.1萬人,但東區的荒涼說明稀少的就業機會帶給該市的重擊。

壓低人事成本,提高競爭力

和其他隕落工業區一樣,水牛城也把票投給了川普。雖然紐約州整體說來是希拉蕊的票倉,但水牛城一帶半數以上的人支持川普。
雖然水牛城看來像個破落戶,但部分工廠仍顯得生氣勃勃。家族企業伊士曼機械公司(Eastman Machine)在近市中心一帶屹立超過一世紀,目前有122位纖維切割機製造工人,從簡單的手持器具到先進的電腦控制系統,不一而足。客戶從飛機製造商到T恤廠商都有,在新興經濟體如孟加拉和越南等地,都有很好的銷售業績。
伊士曼保持競爭力的優勢之一,就是人事費佔總開銷很小比率:3%。競爭對手中國也許付較低的工資,但那並不算太大的優勢。工廠第四代執行長史蒂文森(Robert Stevenson)說:「能解決顧客問題,就能繼續生存。美國製造的品質比較好、比較可靠。」
史蒂文森指出,因為更有效的辦法是讓生產力激增,勞工成本從而壓低了。他說,1960至80年代,美國的勞工法規扼殺了製造業,「當時你必須保有比你實際需要更多的勞工,我們對工人說:『我們承諾在地生產,但你們也要與時俱進。』」以前,依規定,一個人只能操作一台機器;今天,伊士曼一名工人可以同時操作三部由電腦 控制的機器。

中國愈來愈貴,優勢漸褪色

同樣的故事也在同一帶較大的工廠上演。通用汽車托納萬達(Tonawanda)引擎廠,一天三班馬不停蹄地生產雪佛蘭Suburban 與Tahoe休旅車等車款的引擎,銷售也直線上升。你在這家工廠裡走動,可能看不到一個人影,50磅重的引擎是由機器人操作生產。
當然不是所有工作都已自動化,工廠需要製造大型的V6或V8引擎時,就需要轉換到人力生產線上。現在工廠的生產力激增了,即使在生產旺季,工廠雇用員工比10年前仍少了400人。
工廠經理芬奇(Steve Finch )在汽車產業陷入蕭條、政府出面救援通用前到托納萬達,當時廠內員工有2100名,到了2009年降到只剩800人。他回憶說:「當時百業蕭條,但是汽車業最慘。我們工廠1935年在西紐約州起家,當時我真的擔心無法度過考驗,然而我們熬過來了。」
現今工廠員工增至1700名。他們爭取通用(GM)的投資,與通用的中國和墨西哥廠較勁,結果贏了。芬奇說:「我們在工資上比不上他們有競爭力,但我們在生產和創新發明有戰略優勢,它縮短了競爭差距。」
因為工資急起直追,中國廠的競爭優勢已然褪色。工資上漲也促成自動化投資增加,瑟金說:「中國愈來愈貴,工廠固然可以搬到越南等地,但是當地的基本設施卻付之闕如。」
即使如此,需要低成本勞工的工廠仍會在海外發展。美國的回岸計畫(Reshoring Initiative)估計,從2010年起,創造了26.5萬個就業機會,這個數字只是美國2000年後所失去就業機會的5%。
適合回岸的製造業主要特點是低勞力需要,意味回岸工廠不會創造很多就業機會。這種矛盾可從水牛城製造業東山再起的旗艦計畫充分反映。特斯拉汽車公司(Tesla Motors)負責人穆斯克(Elon Musk)剛剛收購太陽能公司SolarCity,在水牛城一處鋼鐵廠舊址建新廠房。在美國製造太陽能板非常辛苦,因為要面對中國廠的競爭,而中國在該領域稱霸世界。最近,美國太陽能板最大廠第一太陽能公司宣布停產,並裁掉俄亥俄州托雷多廠的450名員工。穆斯克若想讓水牛城廠突圍,必須各方面都令人刮目相看才行。
紐約州開發署執行長詹斯基(Howard Zemsky)說:「這些工廠會改變地方經濟的發展曲線。工廠自動化程度愈深、進程愈由先進科技驅動,製造業的耐力就愈緊實,愈能與美國的實力相輔相成。」

製造回美國,聘雇增加有限

然而,SolarCity的運轉多靠自動化,在水牛城須聘雇1460名員工,其中只有500人是生產線上的員工。就像特斯拉在內華達州的電池工廠,SolarCity也是地方政府大力支持下的產物。它向紐約州政府租用工廠,造價9億美元(約290億元台幣)的工廠,有7.5億美元(約240億元台幣)是紐約州政府出資。
當然,在付出代價的情況下,政府的干預可在任何地方創造製造業就業機會。川普若實踐競選諾言,科罰把生產遷出的企業,他可在國內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只是這種手法可能引來官司與海外報復。
史蒂文森並不認為川普會挑起貿易戰,但川普提議的削減企業稅等,可加速美國製造業復甦。對川普來說,問題在於措施能否落實在大選中大舉創造就業的豪語。
水牛城最近有復興的氣息,水岸整理得煥然一新、新餐廳林立、房價上漲;過去五年,休閒觀光業多了6400個工作,但製造業則文風不動。麻州理工學院經濟學教授歐特(David Autor)說,製造業在美國經濟地位依然重要,佔私領域研發的70%;而設計和工程等許多就業機會,都得靠製造業支撐,但製造業在勞力市場扮演的角色已然丕變。
歐特說:「更多的製造會在美國本土完成,但不會用到太多人;教育程度低、過去15年在就業市場中出局、靠雙手生活的人,未來依然無法鹹魚翻生。」
 
【超過300本影音說書陪你成就更好的自己】讓大大學院與你共讀,幫助「沒時間讀書」、「讀書速度很慢」、「讀完就忘記」、「抓不到重點」的你,利用18分鐘領略閱讀的樂趣,吸收並帶走鮮明觀點,真正讓知識內涵融會於日常生活。立即點擊加入
大大讀書|全台最大線上影音說書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來信投稿、洽談文章授權。

關注職場最新趨勢,為知識學習創造最佳環境

大大學院「全台最大影音說書.知識學習平台」,致力於推廣終生學習、培養職場人士的閱讀習慣。

按讚、追蹤「大大學院」Facebook粉絲團,每天更新最新職場趨勢文章,帶你掌握關鍵資訊。

加入「大大學院|職場趨勢新觀點」,最新、最實用的職場課程都在這,學習資訊不漏接!請用手機點擊「加入Line好友」連結,或是掃描QR Code加入。

處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