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Facebook Pixel

音樂串流平台要為自己播輓歌了嗎?大半獲利遭刮食、勁敵不斷出現,商業模式難持續

2017-05-05
財訊雙周刊
音樂串流平台要為自己播輓歌了嗎?大半獲利遭刮食、勁敵不斷出現,商業模式難持續
【SmartM解讀】音樂串流平台因為Spotify及Apple music重新崛起,然而,未來還有許多仍待挑戰的問題等被解決,音樂串流產業將如何繼續發展,也充滿著未知數。 
當年毀了音樂產業的網路科技,如今卻成了拯救音樂產業的另類英雄,不過,Spotify等串流媒體付給唱片公司的版稅雖令其陶醉,但新的商業模式也可能難以持續。
2016年11月,牽線談判高手、代表老鷹合唱團(Eagles)的知名影藝經理人艾佐夫(Irving Azoff)邀集一群音樂界大老,在加州聖塔莫尼卡海灘舉辦一場豪華慈善派對。他的開場白是:「我很高興向各位報告,現今仍在音樂界賺錢的20位今天都在場。」一句話引得全場大笑,也道盡音樂事業近年的辛酸。

網際網路,是殺手也是幫手

從音樂產業成為「數位大破壞」(digital disruption)下的首位受害人到今天,已經將近20年了。當年,Napster的音樂共享服務,蹂躪了音樂產業的商業模式,也毀去了它半數的營收。
這殘酷的現實,音樂界無奈地接受了;然而,物換星移,如今網際網路反而為它一手扼殺的產業,給予一個復活的新契機。
這要感謝音樂串流服務軟體Spotify和Apple Music的成長,網上音樂串流全球付費用戶已突破一億人大關,這在幾年前是無法想像的事。美國的音樂產業已經連續第2年出現成長,這也是自1999年Napster成軍,音樂產業立即由盛而衰後,未曾發生過的事。如今連續成長,部分分析家和音樂界的領導人開始信心十足地預測,在音樂產業史上,即將出現新的黃金時期。
一家唱片品牌負責人說:「長久以來,這是第一次我們不只是在憂心要砍掉哪些預算、裁撤哪個部門。音樂企業一直跌跌撞撞,如今財報亮麗,唱片錄音事業是久旱逢甘霖。」
音樂界如何再創前Napster時期的產業輝煌,一直煞費思量。不過,如今每月傳至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或桌上電腦App的付費歌曲高達3千萬首,使得Drake之類歌手的串流量節節上升。
這位加拿大籍饒舌歌手的作品,單是2016年一年在Spotify上的串流次數就超過47億次,每小時在Spotify串流的次數超過50萬次。
對於這些天文般的數字,最高興的莫過於環球唱片(Universal Music)。它是Drake歌曲的發行商,每當有人串流Drake的曲子,環球也就對Spotify收取版權費。因Drake等歌手叫座,環球2016年獲利激升,前9個月的串流營收達11億美元,足以抵銷數位下載與CD銷售2個項目的下滑損失。

音樂串流,唱片界營收新高

拜串流銷售之賜,環球的競爭對手華納唱片,也創下8年來的最高全年營收。整體音樂產業營收增長超過50%;唱片業因黑膠唱片再度受歡迎,也大興旺,投資界認為音樂產業是牛市,高盛在一項研究報告中預測:2030年音樂產業將因串流而營收倍增,並將寫下1,040億美元的紀錄。
但是,音樂公司的老闆們感覺現在還不是開香檳慶祝的時候。華納唱片執行長庫柏(Stephen Cooper)說:「我們看見可以樂觀的理由,但是高興過頭有危險。」99年,Napster的檔案共享技術顛覆音樂產業,唱片公司在法庭上極力反擊,但卻也無力提出一個可行的商業模式,擊敗猖獗於網路的盜版音樂工廠。
當時,有人把「數位大破壞」看成可以整頓音樂產業的對策,要訣是它可以受到控制:人要上網取得想聽的音樂,就必須付費。那一年,現在的環球唱片數位策略部門負責人納許(Michael Nash)與大型唱片公司和IBM合作,進行了一項代號為「麥迪遜計畫」(Madison Project)的實驗,展開了真正在網上銷售音樂的第一次嘗試。
納許說:「音樂事業亟思對策之際,我們有關串流和數位移轉的主張,只是曠野裡孤寂的少數聲音。」鏡頭快速向前移動18年,納許等有識之士其實有先見之明,現在已十分清楚。網上購買數位音樂的人逐年劇增,美國人2016年網上點買串流的歌曲就高達4,310億首。

泰勒絲「慧眼不識英雄」?

有些歌手不太願意加入串流的「十字軍」,其中又以美國流行樂女歌手泰勒絲(Taylor Swift)反彈最大。2014年11月,她突然從Spotify撤回所有的曲子,理由是她不願意將畢生作品交付實驗。不過,MIDiA Research分析師穆里根(Mark Mulligan)說,隨著串流營收的倍增,異議之聲漸弱,迎合明顯加速。
雖然數字令人刮目相看,大唱片公司與將無數歌曲推上大、小屏幕和各式裝置的科技集團之間仍存在著緊張關係。音樂企業的手中握著槓桿──曼哈頓環球唱片公司燈光昏暗的工作室中,就是他們力量的源頭,一流的錄音在這裡複製後傳到手機、購物中心和顧客的客廳裡。
這些一流的錄音製品的擁有者─環球、華納和索尼(Sony)等──合起來控制了80%的錄製音樂;其中,環球又占了其中的三分之一。穆里根說,這種寡頭現象所形成的談判權,是「數位大破壞」原則無法適用於音樂產業的原因。
串流是高毛利的事業,唱片公司無須再將產品運到商場,省下了運費;也無須出售實體產品持有權,販售的是登入和使用數位音樂城堡的權利。電視公司的情形也是這樣,當影視串流服務如Netflix可以製作自己品牌的節目供收視者選擇時,電視公司在節目控制權上獨攬天下的時代就已經過去。
不過,樂迷期待串流媒體提供更廣泛的數位庫存目錄,串流媒體不得不與唱片公司協商合作協議。一如一家唱片公司說的:「電視公司和電影製片廠現在必須與Netflix共存。」一名串流媒體負責人說:「與唱片公司進行授權談判的過程緩慢而艱辛,如果他們有意如此,我們可能很快就失業了。」
唱片公司眼中的一根大刺是谷歌旗下的YouTube。YouTube的收視、收聽人數超過Spotify和Apple Music的總和。大多數YouTube的音樂收聽是免費的,收入來自廣告贊助,這種類別的營收也受廣告市場好壞的影響。
透過YouTube收視、收聽音樂影片的人數雖然成長,藝人收到的版權費卻未同步上升,也就形成了議者口中的「價值差距」。不過,YouTube強調,單是去年就回饋音樂事業十億美元的廣告收入。

Spotify掛牌,對抗矽谷大咖

根據分析師的說法,Spotify將70%的收入付給節目內容的主人,蘋果付的更高。大唱片公司因為這些市場生力軍而得到好處,但他們也是在走鋼索,因為是他們想從Spotify身上擠出最大的利潤、同時又不至於毀了這隻金雞母。這家被大唱片公司老闆視為「叛逆少年」的公司,為唱片公司帶進的營收是其收入的10%,而可能更重要的是,它讓唱片公司不必再依靠矽谷過活。
自2006年成立以來,Spotify集資超過15億美元,最近一次籌資後估值在85億美元。Spotify計畫今年進行IPO(首次公開募股),一家唱片公司的老闆形容「人人心頭都掛著此事」。
然而,背負著沉重的版權負擔,位於瑞典斯德哥爾摩的Spotify從來沒有獲利過。2015年,公司營收成長到19億5千萬歐元,成長幅度80%,但因為要支付高升的版權費,虧損仍達1億7千3百萬歐元。此外,Spotify還面臨同業的激烈競爭,部分分析家認為,它的商業模式難以永續。
Spotify的IPO在即,正透過與唱片公司商量減低版權費用,好將成本降低。Spotify的最新提議是:將版權費從現在的每股58%降到每股52%。據熟悉內情者表示,至少有一家大唱片公司不反對。為要獲利舒緩,唱片公司認真考慮Spotify提出的一系列讓步,諸如取得更多的Spotify公司股權、提前付款或是在其免費、有廣告贊助的類別採取限制行動。
矽谷對串流的力量也覺醒了,亞馬遜、蘋果和YouTube過去幾年都開始接受訂購。串流可能是,也可能不是唱片公司再度走強的新開始,卻是愛樂者的好日子,Vevo和Pandora等公司都準備展開訂購服務,以與谷歌、蘋果、亞馬遜、Deezer、Tidal和Spotify競爭。
迄今,Spotify都能藉著提供使人眼睛為之一亮的播放列表,以及針對性強的歌曲建議而保持優勢,但是業者很清楚情勢會改變。庫柏說,由競爭者的數目來看,小型業者被整併勢所難免。
在串流媒體、串流技術走入「青少年期」之際,Pandora的對手Slacker Radio執行長 Duncan Orrell-Jones 說,光有目錄是不夠的,5年之後「空間」的定義會非常不同,虛擬實境及口語技術都會突飛猛進。
「人們會說:『天哪,真不知道會有這種事。』」他指稱:「串流是音樂業界中最新的白騎士,但是與盜版音樂、新科技、銷售蒸發等事實搏鬥數10年之後,業界負責人知道,前面還有很多峰迴路轉的不確定性。」
 
延伸閱讀
原文出處
【超過300本影音說書陪你成就更好的自己】讓大大學院與你共讀,幫助「沒時間讀書」、「讀書速度很慢」、「讀完就忘記」、「抓不到重點」的你,利用18分鐘領略閱讀的樂趣,吸收並帶走鮮明觀點,真正讓知識內涵融會於日常生活。立即點擊加入
大大讀書|全台最大線上影音說書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來信投稿、洽談文章授權。

關注職場最新趨勢,為知識學習創造最佳環境

大大學院「全台最大影音說書.知識學習平台」,致力於推廣終生學習、培養職場人士的閱讀習慣。

按讚、追蹤「大大學院」Facebook粉絲團,每天更新最新職場趨勢文章,帶你掌握關鍵資訊。

加入「大大學院|職場趨勢新觀點」,最新、最實用的職場課程都在這,學習資訊不漏接!請用手機點擊「加入Line好友」連結,或是掃描QR Code加入。

處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