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Facebook Pixel

拒絕「夠好」症候群——Google 教會我的 20 件事(上)

2015-11-03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拒絕「夠好」症候群——Google 教會我的 20 件事(上)

Google 的共同創辦人 Larry Page 在各種場合發表過自己對創業、對科技圈、對人生事業的種種看法。本文集合了他最具力量的 20 條箴言,並逐一給出了分析。

 

相信每一個走在創業路上,乃至走在自我實現道路上的人們都在看完這些話之後,都能汲取力量,不再感到孤單!

 

筆者幾個星期前剛剛造訪 Google,在那裡我所見到的一切讓我目瞪口呆,那完全不是現在媒體上泛泛而談的東西,用一個詞來準確形容我當時的心情吧,那就是「炸裂!」我的同伴 Claudia 在 Google 公司閒晃到了一家車庫,在那裡,有一群人要不是在製造、要不就是在修理無人車。當他們終於意識到身邊站著的不速之客時,公司的保全第一時間出現,將她帶了出來。

 

我們當時都滿害怕的,覺得自己得深陷某種麻煩中,又或者直接被人給趕出來。所幸,這一切擔心都沒有成真。我們在公司遇到了一位朋友,他在 Google 公司身居高職。

 

現在回想當時的經歷,我所見到的一切沒有任何一絲內容是跟「搜尋」有關,所有的東西都是有關於治療癌症(一款手環,能夠讓你身體裡面的所有癌細胞都朝著你的手環移動),將一切都實現自動化(汽車只是他們的冰山一角),將無線網路覆蓋到所有地方(Project Loon),以及解決其他一些能夠惠及幾十億人的專案。

 

值得 Google 公司關心的問題起碼是影響了這個世界上數十億的人,這是 Google 公司現在的眼光和格局。所以,Alphabet 公司的出現,正好也與上述的宏圖偉略契合上了。這個公司對那些可以解決幾十億人問題的公司進行投資控股。

 

下面列出來了 Larry Page 各種場合所說過的 20 句話,你可以將他們作為指引,很容易明白 Google 公司每一步舉動背後的動機。

 

「你在改變世界,你在忙某些具有重大意義的事情,你每天早上起來都是帶著喜悅之情。」

 

你在這個世界上如果想要得到幸福,只需要以下這三件事: A)一種不斷成長,獲得競爭力的感覺;B)一種非常好的情感聯繫;C)自由選擇。每天早上醒來都是帶著欣喜的神色,這就是幸福最有利的證據。

 

如果你每天早上醒來之後,解決的問題是關乎於世界上上十億的人,那麼你會同時擁有上面的三種感覺。

 

「尤其是在科技領域,我們所需要的是革命顛覆性的改變,而不是累積漸進性的改變。」

 

我們太習慣於被「夠好」給限制住了腳步。如果你創辦了一家公司,事業所取得的成績足夠支撐你照顧一家老小,甚至還能讓你到了退休都衣食無憂,但這就是一種「夠好了」;如果你寫了一本書,賣了 1000 本,這也是一種「夠好了」;你甚至會想為什麼自從 1965 年之後,飛機的速度為什麼還變慢了。Dreamliner 787 實際上比 747 還要慢一些,不過這也無所謂啊,因為一架飛機能把人橫跨大洋運送到另外一片大陸上,這不也是「夠好了」嗎?

 

但是仍然有一些人,他們拒絕這種「夠好了症候群」。Elon Musk 正在打造太空飛船, Larry Page 正在給世界上所有的知識做索引,Elizabeth Holmes 所做的事情有可能通過一根針,診斷世間所有的病症。

 

Isaac Asimove 曾經寫過經典的不能再經典的系列小說「基地」,這確實已經夠好了。但是對於他來說並不滿足,他最終寫了超過 500 本書,這比歷史上任何一個人寫的書都要多。

 

在你的概念中,「差不多好了」是到什麼標準?有沒有有一件事情讓你對其充滿了無限的渴望,想看看它的盡頭是什麼樣子,而不是停留在自己劃下的那條線跟前駐足不前?

 

「我作為領導者的任務就是保證公司裡的每個人都享有充分的機會,確信自己在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並且推動整個社會的進步。」

 

無論我的公司發展到了什麼階段,我都用一件事情來衡量我到底是否事業獲得了成功:那就是我的員工在回家的時候會對自己的家人興奮的說:「猜猜我今天又做了什麼事?!」

 

這個標準是不是永遠有效,我不敢保證。但是我確信 Larry Page 讓員工們的狀態提升到全新的高度,讓他們變得充滿干勁,充滿快樂,讓他們永遠想要超越 Larry Page 改變整個世界。

 

讓其他人優秀起來,這就是讓自己優秀起來的方式。

「很多公司都經不住時間的考驗,它們做錯了什麼嗎?不,它們只是錯過了未來。」

 

股市總是能締造出財富的神話,但是在最初道瓊斯指數中的公司幾乎全軍覆沒(除了 GE)。為什麼?甚至是 US Steel(美國鋼鐵),整個國家的每一棟建築物的背後都有它的身影,也已經宣告破產。為什麼?

 

請不要將目光停留在腳下,不要讓現實阻擋了你望向未來的目光。

 

請給自己一個獨處安靜的時間,好好想一想未來到底有哪種可能?哪怕是朝著那個方向邁那麼一步也好啊!

 

我們捕捉的也許只是未來中那有可能實現的 1%. 我們改變的速度也遠遠跟不上稍縱即逝的機會。我們滿眼看到的報導都是有關 Google VS 某個人的消息,這太枯燥了。我們應該去打造某些不存在的東西!

 

有些時候,我也想過要放棄,畢竟我沒有在解決涉及幾十億人的問題,有些時候我甚至覺得自己寫太多類似的東西了,每一天我都在問我自己:「我是不是能寫點新的東西出來?」當我腦中空空的時候,就會沮喪不已。

 

Larry Page 也不想一輩子都被 Google 定義,他想要被某種他現在還沒有實現的東西所定義,甚至是被某種他現在畏懼,不敢著手去做的東西所定義!

 

所以我們覺得我們的生命都是要去挑戰未知,嘗試一切,去努力的迎接未來。如果因為害怕而裹足不前,你失掉的不僅僅是未來,更丟掉了生命最本真的活力和魅力。

 

很多大公司的領導人,在我看來,都不太喜歡改變發生,但是如果你回溯歷史就會發現,改變確實會出現。如果你的公司靜止不前,那麼很可能就要遭遇大麻煩。

 

猜猜 Larry Page 從哪個公司走出來的?Google 公司的搜尋專利最早是由誰發明的?

 

想一想。這個公司是《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這個公司裡的某個員工率先發明了這個專利,試著說服公司把訊息分類搬運到網路上。但是公司拒絕了。

 

在《華爾街日報》,當時有個中國員工叫李彥宏,他辭職,拿著自己的專利回到了中國大陸,創辦了百度。而 Larry Page 將這個專利加以改善,自己去申請了獨占專利,然後創辦了 Google。

 

再然後,《華爾街日報》被梅鐸(Murdoch)合併,如今每況日下。

 

「我想,作為技術專家的我們應該有一些安全的地點,供我們去嘗試新的東西,然後搞清楚這會給社會帶來什麼。」

 

我的一個朋友正在寫一部小說,但是他不太敢發表它,總覺得不太好意思。「也許這部小說反響會很差。」他這麼告訴我。

 

幸運的是,如今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中,測試實驗是信手拈來的事情。你可以寫上三十頁的小說,然後將其發表在 Amazon 上,供人免費閱讀,你可以自己取個假名,然後看大家是否喜歡它,這沒什麼大不了的。

 

我就這麼做過,這很有趣。

 

Mac Lethal 是一名說唱樂手,他在 YouTube 上的影片獲得了 2 億次的播放量,甚至 Ellen 都邀請他做客 Ellen Show,讓他在節目上展示才藝。

 

我曾經問他:「如果你的一個影片的點擊率沒別的影片高,那該怎麼辦?」

 

他是這麼回答我的:「沒有人會記住你糟糕的表現,他們只會記住你閃亮的時刻。」我欣以為然。

 

「如果我們真是為了錢來的,我們早就應該把這個公司賣了,然後在海灘上逍遙自在的過日子。」

 

Larry Page 和 Sergey Brin 曾經想當學者,當他們為 Google 申請了技術專利之後,在當時,他們第一時間找到 Yahoo,開價 100 萬美金把這個專利賣出去。

 

然後 Yahoo 笑了,找了保全請這兩個年輕人出去,然後他們又找到了 Excite,開價 75 萬美金。

 

Excite 也笑了,同樣也找了保全請他們出去。而如今,Google 曾經的一位員工現在是 Yahoo 的 CEO,曾經 Excite 的創辦人如今在 Google 工作,Google 主宰了一切。

 

如果想要幫助別人,想要去解決問題,想要跨過去「夠好了」這個門檻的時候,錢作為一種誘惑,成為了人們前進路上的絆腳石。

 

很多人都在想:「我該怎樣得到流量?」這個問題本身就錯了。如果你每天都在問:「我今天該怎麼去幫助別人?」那麼,超出你想像的流量和財富都會彙聚到你的身邊。

 

「不要止步於創新。Telsa 確實給我們帶來了電動汽車,但是它在如何普及這個產品上遇到了難題。你必須將創新和商業化結合起來,真正做到讓這項科技惠及消費者才可以。」

 

愛迪生為了研究燈泡,做試驗「失敗」了 1 萬次,這個故事對大多數人來說都是耳熟能詳。我之所以把「失敗」打上了引號,是因為他做的事情本身就是科學家應該做的事,是真正的科技成果出來之前的必經階段,所以從本質上來說,這些並不是什麼失敗的經歷。

 

所以我不也不認為這個有什麼值得好誇耀的。

 

但是愛迪生做的另外一件事確實讓我不得不佩服,他成功說服了紐約市,在幾個星期後利用他的燈泡點亮了整個城市。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一座城市在夜晚因為通上了電,而徹底亮了起來。

 

這才是創新,讓整個世界亮起來的創新。

 

「如果你說你想要研發一輛自動駕駛的汽車,並且借此降低交通事故的傷亡率,那麼你所需要擁有的知識技能不會侷限在某一個專業領域。在 1995 年的時候,那時我還是個博士生,我就已經對如何打造無人汽車深感興趣了。」

 

我們往往會在自己的身上貼上無數個標籤,其中就有我們曾經就讀的專業,以及工作職位。但是 Larry Page 和 Elon Musk 本身是電腦科學的學士,但是如今的他們正在開發汽車和打造太空飛船。

 

David Chang 在還是孩子的時候,高爾夫球就打的不錯,他在大學的專業是宗教學,然後在 20 歲剛出頭的年紀裡零零碎碎的打著零工。有時候,他去餐館打工,然後在日積月累的觀察中逐漸熟悉了商業運作模式。然後他在紐約市開了餐廳,後來的發展大家想必都熟悉了。他打造了紐約市人氣最旺的餐廳。在接連開了十幾個餐廳之後,他成為了歷史上最成功的餐廳老板。

 

Pater Thiel 曾經是在紐約的頂尖法律公司當律師。當他最終決定辭職,選擇成為一名創業者的時候,他告訴我很多人都過來跟他說:「我簡直無法相信,你就這麼從我們身邊逃走了!」

 

逃走了什麼?逃走了那些數不盡的標籤頭銜,我們真正需要做的其實是成為理想中的我們,而不是被這些形式上的東西束縛住了手腳。我們的生活是由我們的雄心壯志所定義的,是被我們親手創造出來的東西所塑造的!

 

「人們是否忙於製造清潔能源,是否在提升交通系統的效率,是否在讓互聯網變得更加優秀,這些都具有重大的意義。不要小看那些研究小組,他們改變世界的力量不容小覷!」

 

我之所以喜歡這條箴言,是因為他將小組織和大問題結合在一起。

 

Google 就是由一小群人創辦起來的,甚至在 Apple 中也不例外。當時的 Steve Jobs 想要打造麥金塔電腦,他首先就是組了一個精英小組,將其搬離到相對獨立的一座辦公大樓中。這樣一來,他們就不會受到大公司官僚機構層層管理所帶來的限制。也正是因為 Steve Jobs 這種刻意疏遠管理層的態度和舉動,使得他被開除了。

 

多年以後,當蘋果日漸式微,他們又重新將 Steve Jobs 找了回來。他回來的第一件事是什麼?首先就是將絕大多數的產品專案都砍掉,然後將人員分成若干個小組,分別去解決一些具有重大意義的難題。

 

也正是因為這一點,Steve Jobs 的一生改變了電影界、計算機界、音樂界、電視界、甚至是手錶界。在 Apple Watch 發布之後,手錶的銷量頓時下滑。縱觀 Apple 的歷史,你會發現這就是各種小團隊如何解決大問題的故事。Larry Page 也在如法炮製,將這種精神注入到自己的公司管理上。

 

「我們的產品經理一直處在不夠用的狀態中,但即便如此,我也秉持寧缺毋濫的原則。」

 

20 世紀屬於不上不下的集體主義。它甚至會尊崇一種名叫「彼得原理」(The Peter Principle)的規律,也就是每個人的能力都遠遠配不上他們目前所處的職位。

 

而如今我們社會所面臨的一大問題就是:整個中階管理要不外包出去,要不被技術所替代。這聽起來似乎很嚇人,但這是一個我們需要接受的事實,也說不上是好事還是壞事。多年來中階管理上充滿了各種繁文縟節,各種官僚主義,這一次技術的衝擊只是讓一切回歸常態而已。

 

這就是現實。頭腦中的想法跳躍到現實當中,再也沒有那麼多的阻礙。如果你想走上成功的職場道路,你首先就應該將興趣鎖定在上述擁抱科技的公司身上。這也是為什麼一個工程師會這麼心甘情願地為 Google 的搜尋引擎寫成噸的程式碼,而如今 Cragi Silvenstein 已經是億萬富翁了。

 

 

 

 

延伸閱讀

行動商務時代,Google 研究員說 app 應該這樣做

原文出處

轉載自合作媒體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本文來源:Medium 譯文創見首發 由 TECH2IPO/創見 花滿樓 編譯 轉載請注明出處

【超過300本影音說書陪你成就更好的自己】讓大大學院與你共讀,幫助「沒時間讀書」、「讀書速度很慢」、「讀完就忘記」、「抓不到重點」的你,利用18分鐘領略閱讀的樂趣,吸收並帶走鮮明觀點,真正讓知識內涵融會於日常生活。立即點擊加入
大大讀書|全台最大線上影音說書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來信投稿、洽談文章授權。

關注職場最新趨勢,為知識學習創造最佳環境

大大學院「全台最大影音說書.知識學習平台」,致力於推廣終生學習、培養職場人士的閱讀習慣。

按讚、追蹤「大大學院」Facebook粉絲團,每天更新最新職場趨勢文章,帶你掌握關鍵資訊。

加入「大大學院|職場趨勢新觀點」,最新、最實用的職場課程都在這,學習資訊不漏接!請用手機點擊「加入Line好友」連結,或是掃描QR Code加入。

處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