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Facebook Pixel

電子科技促使無紙化,實體書店誠品未來何去何從?

2018-06-22
愛范兒/潘勁虹
電子科技促使無紙化,實體書店誠品未來何去何從?
【SmartM解讀】在近年數位科技成長的趨勢下,書店逐漸受到「無紙化」的影響下逐漸縮減,就連台灣知名的實體書店誠品也備受波及。實體書店在未來該何去何從呢?是否要該轉型還是被趨勢所淘汰,這是實體書店未來是否存活的必備考量。
1995 年,誠品書店搬家,除了作家們,還要帶上瑞典彩色玻璃、英國骨瓷、法國咖啡還有大大小小的娃娃。現在誠品信義店要搬家的話,書籍和文創產品還要捎上它們的新室友「生鮮蔬果」。
6 月 9 日,誠品信義店完成改裝重新開業,2F 雜誌區設置 15 道雜誌牆壁,包括「台灣代誌」和「刊玩味」兩個主題。 3F 書區新增「議題櫃」,根據當前社會熱門議題上架相關書籍。
賣生鮮蔬果的「誠品知味市集the eslite flavor Marché」開在3F,這次改裝後,新上架了200 家台灣本土的生鮮蔬果品牌,如台灣最大的有機農場永齡農場的有機蔬菜、吉品養生水產、十八養場的雞肉等等。
「市集」新開業,推出「書配菜」促銷活動,食譜搭配食材購買,打 85 折。還有料理特色活動,每週免費提供 20 款食譜,並邀請料理達人到場示範。

誠品書店「不文青」

被譽為撐起台北人文精神的誠品書店,其實並不「文藝」。
誠品書店於 1989 年創立,剛開始以人文藝術類書籍為主,後經營理念轉變,逐漸發展為大型綜合性書店。店裡除了書籍,還售賣各類文創、生活雜貨,更少不了書店飲品區。
誠品書店現屬誠品生活股份有限公司,旗下事業涵蓋了人文藝術、零售百貨、酒店餐飲、不動產等等。誠品書店在台灣擁有 40 家店,香港店、蘇州店、深圳店也已經開業,即使風格「文青」,也已成為名副其實的大型連鎖書店。
可以說,背靠誠品集團,誠品書店有深厚的「文青」基因,也很早確定了「接地氣」的綜合性經​​營方針。從誠品生活 2016 年報風險分析來看,誠品書店也必須與大型複合式量販店、連鎖便利商店、網絡購物競爭,積極應對環境和消費者消費習慣的改變。

書店會死嗎?

雖然有不少書迷認為,書店應該專注於書籍,做其他生意都是「旁門左道」。卻不知,書店,特別是獨立書店的經營十分困難。
台灣作家、導演侯季然 2014 年開始拍攝的紀錄片《書店裡的影像詩》,兩季一共記錄了 80 家台灣獨立書店的面貌,以及書店主人們的經營理念。其中有相當數量的書店面臨著經營危機,導演也在完成紀錄片後說:
拍完才知開書店是辛苦、一點也不浪漫的行業,也慶幸這些書店為連鎖店滿街的台灣保留了文化多樣性。
2018 年 1 月,上海最後一家季風書園關張,上海曾經的思想地標倒下了。
1997 年開業,季風書園以「獨立的文化立場,自由的思想表達」為辦店宗旨,最輝煌時期,在上海擁有 8 家分店。近十年來,即使上海媒體多次把季風的去留擺上公共議題,出版社們支援,眾多愛書人不斷挽留,季風仍然無法度過經營難關,在經歷了漫長告別後,正式關門結業。
在愛范兒身處的廣州,幾年內獨立書店紛紛關門。紅楓葉書店因店主辭世,無人接手而結業。大聲書店的店主堅持只賣書,營業額不敵店租,最終慘淡退場。相似境遇的,還有彼得書店和三聯書店。
獨立書店們紛紛倒下,開書店還是年輕人的夢想嗎?
曾經我也幻想開一家像「布萊克書店」(《Black Books》)的小書店,當個天天喝酒看書的「懶鬼」店主,可以因為不想進新書就趕客關門。書店普遍的慘淡經營現狀,讓我「清醒了一點」,開書店恐怕是要把「棺材本」都賠進去。
南京先鋒書店店主給想開書店年輕人的建議,可以總結為:開書店要趁早,反正都要賠。 1996 年開業的南京先鋒書店,目前共有三家,分別位於五台山、龍江、南京博物院。除了誠品的生鮮蔬果,先鋒店主還建議書店「架口鍋炒花甲」幫補生計。

十八般武藝只為了活著

誠品 24 小時書店也在國內流行開來,上海大眾書局、廣州 1200 bookshop、北京三聯韜奮書店等開啟了「書店不打烊」模式。
21 世紀經濟報導《24 小時書店的賺與賠:是文化情懷還是形式主義? 》一文,24 小時書店的經營與傳統書店一樣會受到位置、房租、讀者群體等因素影響,且「不打烊」需要更高的經營成本,不少24 小時書店經歷了尷尬、低迷的營業後決定關門。
看來加長經營時間,也未能拯救書店的窘境。
不僅是誠品、方所等大型連鎖書店,獨立書店們也開始慢慢向「公共空間」方向轉型。我從一位深圳獨立書店店員那裡了解到,部分獨立書店也會選擇舉辦講座,音樂演出等吸引客流量。但講座不收費,演出門票收入需要支付給音樂家們,如果門票滯銷,書店就得「貼錢」給保底的演出費。
雖講座、演出不賺錢,但為獨立書店帶來的客流量,可能會增加酒水區的收入。賣書?靠賣書是不可能的。該店員所在的獨立書店進書量少,每種書只會進幾本,進貨價高,利潤空間非常低,完全不可能支持書店運營。
亞馬遜這幾年開了不少實體書店,但作為網絡書商巨頭,亞馬遜書店再偽裝「獨立書店」,也脫離不開電商大數據背景。亞馬遜實體書店裡書籍,按照網絡排行榜評分上架書籍,大數據保證了選書都是人們喜歡的,願意消費的。店內更有多款 kindle 可以試用,亞馬遜書店彷彿更像「線下體驗店」。
書店使用大數據選書好不好?從商業化角度來看,有什麼比大數據更知道消費者要什麼。但大數據也會剝奪書店的個性,試問每一家書店都開出同樣的書單,與網絡書商的排行榜一致,人們逛書店的意義在哪裡呢?
無人書店的風也要刮起來了,到底哪種會成為「叫好又叫座」的書店經營模式?

除了情懷以外,書店還有什麼

大數據會根據你的「慣性」,給你推送熱門的新聞、符合你審美的衣服、口味不會出錯的餐廳,以及朋友圈最多人「曬」的書。
賣書是生意,但在網絡時代,書店有時會肩負起「文化包容」的責任,提供閱讀的「意外」。人們在書店遇見一本冷門但有趣的書,簡直是成功逃離了大數據推送的牢籠。
從前的書店還兼任「出版社」,為窮困潦倒的創作者提供支持。如,巴黎的莎士比亞書店,支持過菲茲杰拉德、海明威等作家。三聯書店的前身是中國出版界三家著名出版發行機構,生活書店、讀書出版社、新知書店,「老三聯」是很多作家、讀者懷念的文化機構。
現在部分書店還是保存了支持文化多樣化發展,支持創作者生存的理念。
到香港購物的遊客最喜歡的旺角西洋菜街,在幾棟老舊大樓中,密密麻麻藏著十來家書店。即使在寸土寸金的地方,艱難地維持經營,這些小書店仍然會在書籍上貼上手寫推薦語,「本書作者辭職寫作兩年,為支持作者生存,本書不打折。」
紙質書還沒死,電子書也不便宜。
2016 年,我國電商平台圖書銷售超過實體書店,網絡書商已經實打實地佔領了市場。書籍也加入了購物節大戰,在書價六到七折的基礎上,再推出滿減,最終售價為書標價的三到四折,這是實體書店無論如何也無法參與競爭的價格。
雖然人們仍然熱愛讀紙書,電商平台的推動下,紙書的銷售年年上漲。賣書不是賣紙,電商「促銷式」的賣書,不僅傷了實體書店,還傷害了一眾出版機構,利潤微薄的出版業更難生存。
雖然電子書設備火爆,但其實電子書的吸引力沒那麼大。不少人購買了 kindle (比如我),但利用率並不高。除了對紙質書的愛外,還有一個原因是電子書的價格其實不便宜,相比電商打折促銷的紙質書並不具有價格競爭力。
去年上海譯文出版社押對諾貝爾文學獎,手握石黑一雄的翻譯版權「美滋滋」。上海譯文回應書不會漲價,但電子書的價格不會比紙書低太多,因為電子書的編輯排版成本是一樣的:
價格高的電子書也更難爭取資源。拼低價終不是長久之計,電子書沒那麼廉價。
從擅長跨界的誠品身上,書店們也許可以找到經營的新靈感。但即使是誠品,也努力了十五年才轉虧為盈。背靠大集團的誠品尚且如此,就不難想像獨立書店們的生存狀況了。
無論是賣生鮮蔬果,辦音樂會,還是真的在店內架口鍋炒花甲,書店們都在找辦法活下去。
堅持信念很重要,「活著」也很重要,兩廂權衡之下,書店的轉型似乎是不可避免的。一不小心書店就會成為時代的句號。
 
延伸閱讀
原文出處
【超過300本影音說書陪你成就更好的自己】讓大大學院與你共讀,幫助「沒時間讀書」、「讀書速度很慢」、「讀完就忘記」、「抓不到重點」的你,利用18分鐘領略閱讀的樂趣,吸收並帶走鮮明觀點,真正讓知識內涵融會於日常生活。立即點擊加入
大大讀書|全台最大線上影音說書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來信投稿、洽談文章授權。

關注職場最新趨勢,為知識學習創造最佳環境

大大學院「全台最大影音說書.知識學習平台」,致力於推廣終生學習、培養職場人士的閱讀習慣。

按讚、追蹤「大大學院」Facebook粉絲團,每天更新最新職場趨勢文章,帶你掌握關鍵資訊。

加入「大大學院|職場趨勢新觀點」,最新、最實用的職場課程都在這,學習資訊不漏接!請用手機點擊「加入Line好友」連結,或是掃描QR Code加入。

處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