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Facebook Pixel

新書搶先看》AI人工智慧將釀全球失業潮?不想被取代,請找一生熱愛的工作

2018-05-13
朱楚文
新書搶先看》AI人工智慧將釀全球失業潮?不想被取代,請找一生熱愛的工作

 了解到人類生活隨著虛實整合,無可避免必須與駭客正面交鋒後,我思索著未來世界的樣貌,而大數據權威教授荀伯格畫出了藍圖,未來寶藏深埋在看不見的資訊垃圾堆中,已有一群拓荒者試著分析出對人類有用的價值。只是我萬萬沒想到,這群開拓先鋒中,原來夾雜著為數不少的機器人,正以驚人的速度吞噬巨量資訊、自我學習升等,變身成比人類強上好幾倍的怪物。而這一切,是美國知名矽谷創業家馬丁.福特告訴我的,雖然當初以為他瘋了。

見到福特之前,他的新書《被科技威脅的未來:人類沒有工作的那一天》(Rise of the Robots: Technology and the Threat of a Jobless Future)草稿已熱騰騰躺在辦公桌上;同一時間,辦公室上方成排的電視牆,正播送著AlphaGo 與韓國棋王拚下圍棋又再度獲勝的消息。我看著螢幕中棋王苦思皺眉的畫面,耳後傳來同事們歡呼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獲勝的驚嘆聲,好奇心驅使下,答應了出版社邀約,決心訪問這位跟主流社會講著不同論點的科技人,聽聽他眼裡的世界有何不同。
三位名師聯手,每本書18分鐘直播領讀,把整本書精華以觀點、重點、系統方式,快速升級認知和開啟全新視野。立即點擊報名:「許景泰x貴婦奈奈x謝文憲・100本商戰直播讀書會

科技進步讓失業率增加

  專訪前,攝影夥伴正忙著架設機器和外景棚,出版社工作人員趁空檔領我與福特先生聊天。遠遠望去,他正坐在大廳門邊的圓桌,手指交叉沉思著。見到我之後,禮貌性地打招呼,神情卻仍存著一股令人難解的壓抑與焦慮。而那股情緒,從開始聊AI人工智慧就一直盤旋於外景棚內。
坐進攝影棚,福特先生的言語聽起來有點陌生,讓我恍惚,他是這樣告訴我的:「我們忽視了科技進步對人類社會的威脅。事實上,美國失業率增加,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於科技進步,取代越來越多人類的工作。」他停頓一下繼續說,「而這種情況隨著AI人工智慧突破性的發展,在未來五到十年會更加嚴重。未來有一天,機器、科技、機器人和智慧軟體將會取代多數人的工作,我們的薪水可能變很低或失業,這是應該好好思考的問題。」
福特解釋著,雖然過往我們認為科技只會取代一些低階工作,但事實上,AI人工智慧因著大數據的龐大資料庫加持,變成出乎意料外的聰明,不僅可以記住比人類多好幾百倍的資料,還能自我學習、不斷進步,甚至能預測和判斷未來。
這樣的聰明對人類而言不一定是好事,因為除了少數人不會受影響,未來將會有越來越多高階白領工作、專業性任務都會被機器人取代。譬如現在社會地位較高的律師和醫生,未來都可能敵不過AI人工智慧。
「機器人會取代的工作,不是從技術或教育高低層面評估,而是看工作內容。有些人讀完大學變成專業技術人員,但每天都寫重複的報告或類似的分析,他們的工作未來就可能被機器人或智慧軟體取代。」福特不自覺地縮緊眉頭,焦慮的情緒讓坐在對面還對一切渾然不覺的我也緊張起來。他繼續舉例,在美國,已經有機器人可以像律師一樣審查文件,也有AI人工智慧透過大量學習資料進行診斷,比醫生還精準。

未來,機器人也能當記者

「甚至像你一樣的記者,在未來也能被機器人取代。」一句話冷不防地射中我的心,我尷尬地笑了。福特嚴肅地說,這不是開玩笑,美國已有一些以數據為主的基本財經和球賽報導請機器人代勞,比人類記者精確而且快速,傳遞資訊不再是人和人之間專屬的交流了。
福特的這番話點醒了我。我突然想到剛入行在財經網路媒體擔任記者時,不也像在做機器人的工作嗎?
回想當時,每到財報公布旺季就是瘋狂寫稿的時刻,每一位記者一早打開電腦就得緊盯著公開資訊觀測站,只要看到新財報公布,立刻換算出毛利率、EPS、年增率、月增率數據即時發布。
這些新聞很快就被分析師引用,成為股票市場買賣的參考,我最高紀錄曾經一天寫十三篇,一篇五百字,等於一天寫了近萬字。但即便寫了幾萬字新聞,卻沒有一字一句和我有任何關聯,除了知道這間公司此刻賺錢或賠錢,對產品的感受及公司領導人的看法、甚至法說會上有趣的插曲,一個字也看不到,而且每篇新聞都長得差不多。
這樣的工作只講究速度和準確,現在回想起來,會被機器人取代好像也是意料中的事。我突然很慶幸現在的自己,無論寫稿、主持活動與節目,每一時刻都能夠「活生生」地參與,放入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不再是一台冷冰冰的「數據打字機」。
「展望未來,大約十幾二十年後,衝擊將會更嚴重。現在最大的擔憂是未來恐怕會出現工作短缺,很多人將失去工作,或是多人爭搶一份工作,造成薪水被壓低。」福特語帶憂心地著,「因為薪水壓低或失業,人們將沒有足夠的購買力去消費,這甚至可能造成經濟的通貨緊縮,因為沒有足夠的消費去刺激經濟成長。」他舉日本通貨緊縮例子,就是因為消費力道不足所致。
「如果我們不盡早處理,只是讓它發生,我們將面臨失去工作的風險。美國從二次大戰到一九七三年,因生產力提高帶動了薪資成長;但一九七○年後到現在,我們的薪資卻呈現停滯,多數人沒有因為生產力提高而受惠,只有上位者和少數富人享受到生產力提高的成果。」他說。
「這將會造成貧富差距擴大,變得越來越不公平,金錢會越來越集中到有錢人手中。未來年輕人的薪水將越來越低,因為他們剛進入職場,多是做些重複性的例行工作,而這些工作因為能被機器人取代,因此他們恐怕無法拿到好薪水。」福特的話像警鈴般劃破寂靜的夜,他擔憂的眼神從鏡頭望去令人屏息,他更不斷加強語氣說,希望政府盡快擬定策略處理。

未來世界將是富者越富、貧者越貧

訪問結束後,我眼前的世界變得清晰卻詭譎:政府地不停印鈔票,把富人的債務巧妙地移轉給窮人負擔,而這群窮人除了常是拿不到翻身資源的那群人,也困在經濟成長的迷思中。於是,社會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大,變成富者越富、窮者越窮。
如今,夾在中間的專業白領很可能將面臨工作被機器人取代的危機,將會有更多的資源留給可以掌握機器人的某一群人。這個世界將變成富者越富、貧者越貧,而在中間的我們這群人只能夠往兩邊站,未來屬於中產階級的空間可能會越來越少。
這個世界難道真的會往這個方向前進嗎? 回到公司,我看著節目播出影片,編輯在旁邊下了﹁AI人工智慧恐釀經濟危機﹂的聳動標題,同時上網點開日本機器人擔任主播採訪來賓的畫面,影片裡的娃娃機器人巧笑倩兮,模擬著人類的語句。同一時間,臉書裡前同事分享了與機器人對話的影片,像隻寵物的機器人還會撒嬌和眨眼,正風光的在電視節目中亮相。
我看著這一切,思考自己的未來。到底身為人類與機器人有何差別? 而在可能越來越令人窒息的生存世界中,我們該如何掙得更多呼吸的空間?

採訪後記--如何定義我們與機器人的不同?找到一生熱愛的事!

訪問完美國矽谷創業家馬丁.福特後,有一陣子每回看著電視上活潑擬真的機器人,都有股難以言喻的矛盾情緒。訪問播出後,雖然網路上有些人按讚,但是我仍感覺自己像狗吠火車一樣,四周沒有多少人因此關心這個話題;直到近兩年,整個社會才突然被點醒,不再只是稱讚機器人的聰明和衍生的商機,而是有更多對社會影響的討論聲浪。
其中兩則評論特別吸引我,一是特斯拉(Tesla)執行長伊隆.馬斯克(Elon Musk)用近乎於電影才會出現的誇張台詞警告,人工智慧將會召喚出惡魔;另一位是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同樣語不驚人死不休,預言人工智慧可能引爆第三次世界大戰。
聽到堪稱這世代最具代表性的兩位科技界領袖不約而同用衝擊性字眼描繪AI,我感到很驚訝,而他們的想法比福特所擔憂的更悲觀,認為人工智慧伴隨技術革命將促成嚴重貧富不均的世代,而如果比照前兩次世界都是因技術引爆,這一次很可能如法炮製掀起戰爭。
先不論這兩位科技巨擘的預言是否成真,又或者會不會太危言聳聽,他們都點出一個事實:隨著人工智慧突破發展,我們的未來將會翻天覆地改變。

機器手臂幫你泡咖啡

我想起不久前在風光明媚的陽明山上,與某知名西餐品牌老闆討論節目錄影腳本,這位年紀輕輕就賺了大把鈔票、渾身藝術家氣息的創業家,一邊喝著自家手沖咖啡,一邊心事重重跟我說,最近忙翻了,客人都指名要他親自沖泡咖啡,搞得分身乏術,即便想辦法訓練員工,但沒人能沖得像他好。身為一個大老闆卻被綁在店中,無法去做更重要的事情,實在夠困窘。
我問他,手沖咖啡怎麼會這麼難訓練? 沒有SOP嗎? 他回答,其實也不能怪員工,因為手沖講究細節,一個力道、水量、角度、溫度的不同,咖啡風味便不同。但人嘛,怎麼可能復刻成一模一樣?
看著他無奈的表情,我也跟著想辦法,但這位創業家笑笑說,他最近已經找德國廠商合作開發機器手臂,未來只要把沖咖啡的角度、溫度、力道、水量通通計算好、量化成數據,輸入電腦,復刻幾杯「老闆親泡」都沒問題。
我看著他雀躍的表情,替這位老闆開心獲得解脫,但也忍不住環顧店內員工們,心想不知道以後會少幾張臉呀?或者這些員工會做其他不一樣的事嗎?這樣的想法很殘忍卻很真實,可以想像隨著機器手臂的到來,所有員工都必須面臨一波工作價值的檢視,沒有貢獻又無法再創價值的人恐怕會被淘汰。
這讓我不禁認真思考,在這即將到來的新世代,我們到底該如何生存? 除了掌控機器人或被取代,我們有沒有別條路能走? 後來,在前Google 中國區總裁、創新工場創辦人李開復先生的一場演講上,我得到了答案。他提出了「五秒原則」,意思是如果機器人在你身旁五秒鐘就能做出一樣的事,那代表你的工作太容易被模仿、制式化,未來可能被取代。比較不容易被取代的就是充滿人類情感的工作,例如藝術、人文等屬於社會組的科系,未來反而可能因為和機器人有差異性,比理工組更有發展空間。
從李開復先生的分享,我突然領悟到,原來在機器人時代,具有人類情感成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而不管是選理工組或社會組,更重要的是應該撇開世俗眼光,找到一生熱愛的那件事,然後變成工作、傾全力去做。因為唯有是自己最熱愛的事情,才能不斷突破自我,也才能找到工作本質的概念和意義。

不想被取代,唯有掌握工作核心

怎麼說呢?
可以想像,在未來機器人的時代,就算我們有超強的記憶力,又有超快的反應力,但跟機器人相比根本微不足道,想要與電腦PK誰的容量多,根本是螳臂擋車。換句話說,如果我們對於工作的考量還是從「任務」、「技術」的角度去看,終有一天勢必發現可以「自我學習」不斷升級的機器人已經一步步逼近。那是一種很可怕的感覺,我們或許會發現,畢生學習的知識就這樣在短短的時間裡,被一個比我薪資便宜、速度更快的「無生命體」超越,而那時就算想要反擊卻已經老了、學不動了。這就好像電腦出來後取代了排版印刷,或是汽車問世後取代了馬伕的工作。
但所謂的概念定義,簡單來說,就是工作在整體社會中的定位和價值,類似企管理論中的願景(Vision)。舉例而言,我是一位記者/主播/主持人,表面看來,採訪、寫稿、播報和主持節目都是工作任務,但實際上這份工作對社會的貢獻和意義就是「訊息傳播」。如果我掌握好這樣的概念,即便未來機器人能當主播,我還是能從「訊息傳播」這個定義去開拓更多相關的工作、作更大夢。如此一來,機器人甚至能變成我的幫手而非對手,畢竟科技不會作夢,人才會,我能拉著機器人的手一起跑得更快。
想到這裡,我突然明白,機器人世代的到來,可怕的不是取代的問題,也不是錢的問題,不是誰買得起機器人誰又買不起,也不是到底該做什麼工作或不該做什麼,而是考驗著我們懂不懂自己工作的核心概念,以及夠不夠喜愛這份工作。就像一把利刃直搗我們在職場上不願面對的脆弱和現實,如果真的做著不夠喜歡卻又因為錢而忍耐的工作,那很有可能某天睡醒就被機器人取代了。
換句話說,即便全世界都說機器人可能是惡魔,它也可能是天使,因為它到底是誰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是誰,我們的心正為了什麼理由跳動,我們又有沒有走在心之所向的道路上呢?

大師小檔案

馬丁.福特 (Martin Ford)

矽谷軟體開發公司創辦人,在電腦設計和軟體開發領域擁有超過二十五年經驗。經常對外演講機器人與人工智慧科技發展的議題,並於《紐約時報》、《財星》、《富比士》等雜誌發表文章,探討科技對於社會、經濟的影響。被封為趨勢先驅,也是暢銷書作家。
書籍介紹
作者:朱楚文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18年4月
朱楚文
政治大學企管系、台大新聞研究所畢,曾任非凡電視台主播,主持財經單元節目〈關鍵對話〉、〈國際hot話題〉。30歲前已親身專訪了上百位全球科技、經濟巨擘和領袖。現為自由媒體人,製作主持IC之音竹科廣播《IC焦點觀察》、《創意領航家》節目,同時身兼記者會/論壇/頒獎典禮活動雙語主持人、企業講師和金蘋果行銷有限公司負責人,協助企業進行品牌媒體規劃與教育訓練。
 
延伸閱讀
【超過300本影音說書陪你成就更好的自己】讓大大學院與你共讀,幫助「沒時間讀書」、「讀書速度很慢」、「讀完就忘記」、「抓不到重點」的你,利用18分鐘領略閱讀的樂趣,吸收並帶走鮮明觀點,真正讓知識內涵融會於日常生活。立即點擊加入
大大讀書|全台最大線上影音說書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來信投稿、洽談文章授權。

關注職場最新趨勢,為知識學習創造最佳環境

大大學院「全台最大影音說書.知識學習平台」,致力於推廣終生學習、培養職場人士的閱讀習慣。

按讚、追蹤「大大學院」Facebook粉絲團,每天更新最新職場趨勢文章,帶你掌握關鍵資訊。

加入「大大學院|職場趨勢新觀點」,最新、最實用的職場課程都在這,學習資訊不漏接!請用手機點擊「加入Line好友」連結,或是掃描QR Code加入。

處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