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Facebook Pixel

小心你的「主觀意識」影響研究消費者結果,2大常見的錯誤觀念

2016-08-23
SmartM/白晨佑
小心你的「主觀意識」影響研究消費者結果,2大常見的錯誤觀念
圖片來源 : Pixabay

隨著數位行銷的崛起和發展,傳統專案式行銷管理的經驗和產業個案不再是了解消費者的萬用工具。當專案管理的進度無法跟上市場變動的速度以及消費者偏好的波動,如何掌握趨勢並且揣摩消費行為成為每一位行銷人的無解的難題;在這個沒有絕對公式的行銷結構底下,消費者背景敘述(Buyer Personas)應運而生。

簡單來說,消費者背景敘述是一種行銷規劃或商業設計上描繪目標用戶的方法,賦予用戶特徵和個性,透過多種組合精準的切割市場上多元的消費族群,方便行銷團隊快速聚焦分類和驗證分析,並針對不同消費者類型投入資源和策略。消費者背景敘述有效將行銷人的想法與消費者同步化,全心投入消費者的角色扮演和思考模式。
為了更有價值的挖掘消費者的內在資訊和消費行為偏好,關鍵在於深入瞭解用戶「全方面」的資訊,從種族性別、地理位置、職業,甚至是心理層面的情緒或是渴望都可能是影響購買決策的一環;在這些看似完美的分析架構底下卻容易衍生出許多過度投入以及不自覺的「主觀意識」,讓背景敘述偏離主幹,有鑑於此,The Buyer Persona Institute創辦人Adele Revella整理出兩個業界普遍犯下的錯誤,提供行銷團隊在策略上的修正

1.消費者背景敘述並非萬能

進行消費者背景敘述調查時,行銷人容易過度執著於消費者的Personas,而脫離初始的目標和定義。Personas是研究者自行創造的「虛擬角色」,取決主觀的假設認定和看法,因此無法找出符合所有特徵條件的客群進行驗證或是測試;在這個假想的人物和情境中,消費者背景敘述會因為無效的切割方式而徒勞無功,或是造成一種不需要與消費者溝通,就可以做到「使用者為中心的設計(user centered design)」的錯覺。
舉例來說,B2B商業行為是一個重視產業類別和人脈導向的行銷領域,如果企業在切割市場上消費者特性時將重點放在區域位置或人種性別作為區隔指標,會導致聚焦於錯誤的目標客群。
收集消費者的特徵和背景資料是為了解析與購買決策的「直接」或「間接」關係,在切割市場之前,先思考這項personas是否能囊括不同族群的消費者?企業主能否有足夠的資源支持分散的策略?因此,在設計過程中導入以「使用者購買動」機和「消費行為」的前提,讓企業主在投入行銷策略前重新思考消費者的購買旅程和決策思維,找出品牌最有利且吸引人的特徵,以此反推如何定義客群的personas。

2.忽略消費者真正的聲音

企業可以透過許多管道與消費者建立接觸點(touch point),其中包括大數據資料統計,專家田野調查或是透過第一線的銷售業務人員以「觀察法」獲得資訊;然而,通常消費者對於資訊的揭露是非常敏感且隱私,因此在蒐集的過程中往往無法深入消費者內心真正的需求,大部分只是表面的想法而已。
焦點群體訪談(focus group)是一個聚集六到十人的深入訪談法,透過選取具有代表性的消費者並且不斷提問挖掘內心的想法,逐步從消費者的購買決策旅程中歸納整理出市場上的普遍認知;建立Personas資料檔案需要持續地調查訪問和不間斷地後續追蹤(post purchase),品牌行銷在剛起步階段容易受限於時間的限制而迴避與消費者直接對話。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超過300本影音說書陪你成就更好的自己】讓大大學院與你共讀,幫助「沒時間讀書」、「讀書速度很慢」、「讀完就忘記」、「抓不到重點」的你,利用18分鐘領略閱讀的樂趣,吸收並帶走鮮明觀點,真正讓知識內涵融會於日常生活。立即點擊加入
大大讀書|全台最大線上影音說書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來信投稿、洽談文章授權。

關注職場最新趨勢,為知識學習創造最佳環境

大大學院「全台最大影音說書.知識學習平台」,致力於推廣終生學習、培養職場人士的閱讀習慣。

按讚、追蹤「大大學院」Facebook粉絲團,每天更新最新職場趨勢文章,帶你掌握關鍵資訊。

加入「大大學院|職場趨勢新觀點」,最新、最實用的職場課程都在這,學習資訊不漏接!請用手機點擊「加入Line好友」連結,或是掃描QR Code加入。

處理中